最新目录

为的正音

来源: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作为多音字的“的” “的”字为多音字,在新华字典中的注音为“di”和“de”。发“di”时的意思为“真实,实在”。例如,~确、~当、~情、~证等;发“de”时主要可做助词

一、作为多音字的“的”

“的”字为多音字,在新华字典中的注音为“di”和“de”。发“di”时的意思为“真实,实在”。例如,~确、~当、~情、~证等;发“de”时主要可做助词或代词等,做助词时用在定语后,表示词与词或与短语之间的修饰关系,或者表示定语与中心词间的领属关系。做代词用时通常依附于词或短语之后,代替所指的人或物等等。

二、“的”发“di”音的相关表现

在当下众多媒体播放的专业美声演唱中有一个常常被人忽略的现状或者叫习惯,那就是大多数人会不由分说地将“的”字唱成“di”音。其实这种做法由来已久,不仅仅表现在声乐演唱中,在建国初期的影视作品中就出现过把“的”字发成di音的大量对话。例如在1952年版的电影《南征北战》中首长说“群众的(di)情绪对咱们的(di)部队有一些影响”等等;在1956年摄制的电影《上甘岭》开始部分七连长在与营长的通话中说“是的(di),营长…”,师长说“怎么搞的(di)!”、“有什么样的(di)连长就有什么样的(di)通讯员”等等。在传统的以方言为主的戏曲当中常常是将“的”唱成“di”的,这与当时当地的方言习惯有关,也涉及到保护传统的范畴之中,应另当别论。在专业的声乐演唱中出现这种现象也是比较早的,比如周小燕先生在抗战时期的作品《长城谣》中“新的长城万里长”这句歌词中唱的就是“di”音。

三、“的”发“di”音的负面效应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发展,西洋唱法被逐渐借鉴到中国的声乐教学与演唱当中,之前的技术难点被逐一解决,“de”音已经不再是什么难点,可以在任何音高上自如的演唱出来。然而大多数演唱者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对以往的“传承”,依然把“的”唱成“di”。这或许对歌者本身抑或整个声乐界是件小题大做的事情,但对听众却有可能造成误听误解。比如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其中的“的地”就是大多被唱成了同一个“di”音,《啊,中国的(di)土地(di)》等等。对于熟悉这些作品的听众来说,这样的发音不影响其对于歌词内容的理解。但对于不知道歌词的听众,这样的发音不光影响其理解歌曲内容,可能还会产生对歌唱“敬而远之”等的感觉。这些感觉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自认为专业的歌唱有点不“亲民”,老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自认为是“阳春白雪”的路数却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通往“假大空”的虚幻之路。笔者曾经与普通听众交流过他们对于所谓专业唱法的感受,虽然他们说不出具体的专业评价语言,但整体的感受是“空”、“做作”或者叫做“装”。虽然这种评价有些刺耳,却道出了作为一名歌唱者应该引起惊醒之处。一味地“字正腔圆”,为了发声而发声的做法不是真正的艺术,歌唱应该来自生活,反映生活,歌者应该首先是一个生活中的人,他的歌唱应该来自其对于生活的体悟。

四、“的”发“di”音的原因探析

(一)发声技术欠缺

在影视作品中将“的”发成“di”音或许与当时的语言习惯有关,而其出现在专业的声乐演唱中却与歌唱的技术技巧有着第一等的直接关系。由于我国的专业声乐教育发展起步较晚,所以在早期的专业演唱中表现为发声技巧不够成熟,尤其在解决高音方面显得束手无策。这种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依靠演唱者自身的“本钱”去歌唱,但自然声区却无法满足专业歌唱的实际需求。歌者不能深刻理解“谁懂得呼吸,谁就懂得歌唱”这句西洋美声学派的“金科玉律”之言,同时对于声音位置、歌唱腔体等等现在看来最为基本的歌唱常识也认识不足。而那时可以借鉴的艺术种类只有戏曲,特别是其中的京剧演唱。“i”为闭口音,在京剧中频频出现,被借鉴到声乐演唱中可谓手到擒来,百试不爽。相比较而言“de”音就无有借鉴之处,在高音处唱开口音对当时的演唱者来说确实是一件挠头的事情,索性一“di”了之。

(二)教育环节的“疏忽”

所谓“疏忽”,是就其没有重视应该重视的环节而言的。现在,艺术教育空前繁盛,美声唱法逐渐成为被热捧的艺术门类之一,各类培训机构、名家课堂、大师班讲座等滚滚而来,国外先进的声乐理念随之不断传入国内,在新的形式下发声技术技巧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所谓的“有意无心”其实是一种带有惯性的疏忽,或者应该被称为是对汉字拼读的轻视。追求声音轻视歌词的做法不利于歌曲的表达,历史上关于此类问题的争辩早已有之,作为处于传道授业主导地位的教师应该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文章来源:《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网址: http://www.sxdsjyrs.cn/qikandaodu/2021/0701/663.html



上一篇:汉韩名词性定语后的和隐现现象的对比分析
下一篇:实现高中地理多元化教学的实践探析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投稿 |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编辑部|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版面费 |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论文发表 |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